一、自然地理
江蘇省地處中國大陸東部沿海地區(qū)中部,長江、淮河下游,東瀕黃海,北接山東,西連安徽,東南與上海、浙江接壤,是長江三角洲地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地跨北緯30°45′~35°08′,東經116°21′~121°56′,全省面積10.72萬平方千米,占全國1.11%,列全國第24位。
江蘇跨江濱海,河湖眾多,水網密布,平原遼闊。長江貫穿東西425千米,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718千米。地處江淮沂沭泗下游,水域面積占全省面積16.8%。列入省湖泊保護名錄的重要湖泊137個,太湖、洪澤湖居全國五大淡水湖第三、四位。列入省骨干河道名錄的重要河道727條。平原面積約占全省總面積的68.9%,主要由蘇北黃淮平原和長江三角洲平原組成,其高程大部分在50米以下。平原和水域面積所占比例之高居全國首位。低山、丘陵崗地約占全省總面積的14.3%,南北錯落分布。全省最高峰—連云港云臺山玉女峰的最高點高程為624.4米。江蘇海域包括內水、領海和毗連區(qū),面積約為3.75萬平方千米。江蘇海岸線北起蘇魯交界的繡針河口,南抵長江口,全長954千米。江蘇近海是水淺底平型海床,淺海面積占全國淺海面積的1/5。江蘇沿海未圍灘涂面積5001.67平方千米,約占全國灘涂總面積的1/4,居全國首位。江蘇海岸以粉砂淤泥質海岸為主。江蘇沿海共有26個海島,其中有居民海島4個,無居民海島22個。
江蘇地處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qū),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四季氣候分明,以淮河、蘇北灌溉總渠一線為界,以北屬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以南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全省年平均氣溫13~16℃,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蘇南多春雨和梅雨,蘇北多夏雨。
二、自然資源
江蘇農用地面積651.27萬公頃,其中耕地面積458.40萬公頃。江蘇人多地少,土地負載率、產出率較高,人均土地面積、耕地面積均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土地資源以平原為主,資源自然屬性好,全省平原大都土層深厚,肥力中上,適合于耕作業(yè)發(fā)展。土地利用充分,后備資源不足,土地開發(fā)利用率較高,耕地后備資源主要是沿海灘涂,有部分丘陵山體和內陸灘地尚未開發(fā)利用。
江蘇地處華北地臺和揚子地臺兩大地質構造單元。全省礦產資源主要表現為“三多三少”:礦產種類多,人均儲量少;小型礦多,大型礦少,全省中小型及以下礦產地占總數的82%;非金屬礦多,金屬礦少。礦產資源主要分布在蘇南和蘇北,蘇中僅占2%。全省共發(fā)現各類礦產133種,其中查明資源儲量的有67種。有色金屬、建材類、膏鹽類、特種非金屬類礦產構成江蘇礦產資源的特色和優(yōu)勢,鈮鉭礦(蘇州)、云母(宿遷)、保溫材料粘土(鹽城)、含鉀砂頁巖(徐州)、凹凸棒石粘土(淮安)、藍晶石(宿遷)等在全國有較高占比。
江蘇跨江濱海,全省漁業(yè)資源豐富。近岸海域是黃、東海漁業(yè)資源的重要發(fā)祥地。近岸海域已鑒定的浮游植物共有197種,浮游動物有136種。沿海有呂四、長江口、海州灣、大沙等四大漁場,主要盛產黃魚、帶魚、鯧魚、蝦類、蟹類及貝藻類等海產品。全省河湖縱橫,內陸水面266.67萬公頃,養(yǎng)殖面積76.53萬公頃,河蟹和蝦類養(yǎng)殖全國聞名。被稱為“長江三鮮”的鰣魚、刀魚、河豚和“太湖三白”的白魚、白蝦、銀魚,都是水中極品。
江蘇省地形平坦,環(huán)境溫和,動植物資源較為豐富。全省共有野生動物604種,其中獸類79種,爬行類56種,兩棲類21種,鳥類448種。省政府分別在1997年、2000年和2005年發(fā)布三批次省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約250種。江蘇省天然分布的珍稀瀕?;蛑攸c國家保護植物有金錢松、銀縷梅、寶華玉蘭、天目木蘭、瑯琊榆、香樟、青檀、櫸樹、香果樹、銀杏、短穗竹、秤錘樹、明黨參、珊瑚菜、獨花蘭、莼菜、野菱、野大豆、水蕨、中華水韭等,計20種,分屬17科19屬,其中我國特有種13種。全省共建立林木種質資源原地保存地46處,面積1.29萬公頃,主要分布在自然保護區(qū)和森林公園內,保護種質資源樹種1063種。
全省林木覆蓋面積230.8萬公頃,林木覆蓋率22.5%,活立木總蓄積9000萬立方米。全省有國家森林城市5個,分別是無錫市、揚州市、徐州市、南京市、鎮(zhèn)江市。全省有國家級森林公園22處,國家濕地公園23處(含試點)。
三、區(qū)位交通
江蘇地理位置優(yōu)越,經濟發(fā)達,擁有全方位、立體化、大運量的交通運輸網絡。京滬鐵路和隴海鐵路縱貫南北,長江航道、京杭大運河以、沿海各港以及四通八達的公路把江蘇有其他地區(qū)緊密相連。
截至2015年末,江蘇綜合交通線網總里程達19.1萬千米。全省公路總里程達158805千米。按技術等級分:高速公路4539千米,一級公路12687千米,二級公路22944千米,三級公路15862千米,四級公路95427千米,等外公路7346千米。
全省鐵路干線達2755千米,時速200千米以上快速鐵路達1530千米,其中高鐵810千米。鐵路營業(yè)里程2679.2千米。連鹽、滬通、連淮揚鎮(zhèn)、徐宿淮鹽等重要鐵路項目開工建設。
擁有億噸港口7個,港口貨物綜合通過能力達18.6億噸。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一期工程、連云港港30萬噸級航道一期工程順利建成投用。
全省民航2015年旅客運輸量達3100萬人次;運輸量過百萬的機場達5家,航空口岸9個、對臺直航點8個,數量均居全國第一,開通至東南亞、歐洲、澳洲、北美等國際(地區(qū))民航航線79條;國內航線基本連通客流量規(guī)模前50位的國內機場。
四、歷史變遷
江蘇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1993年發(fā)現的南京湯山直立猿人化石表明,早在35萬年前就有古人類在此活動。而在此之前,考古工作者于1954年在泗洪雙溝鎮(zhèn)東下草灣發(fā)現的人類化石,據測定年代介于北京猿人和現代人之間,距今約4~5萬年,屬于舊石器時代晚期,古人類學界稱之為下草灣人,又叫泗洪新人。
距今六七千年前后,大江南北進入新石器時代興盛階段,據初步調查,江蘇及相鄰地區(qū)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約有上千處。其中淮安青蓮崗文化、高郵龍虬莊文化、海安青墩文化、蘇州草鞋山文化、南京北陰陽營文化、常州圩墩文化等,五彩繽紛,星羅棋布。草鞋山遺址發(fā)現的6000年前馬家浜文化水稻田,是目前中國發(fā)現最早有灌溉系統(tǒng)的古稻田。其出土的炭化稻,連同常州圩墩、高郵龍虬莊、昆山少卿山、溧陽神墩等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炭化稻,據研究屬于人工栽培稻,為中國稻作農業(yè)的起源、栽培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實物依據。在草鞋山遺址下文化層發(fā)現的3塊炭化紡織品殘片,經鑒定距今五六千年,是中國現已發(fā)現最古老的紡織品實物。太湖周邊地區(qū)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數量眾多,雕刻精美,是江蘇新石器文化的又一座里程碑。這些生活在江淮之間的新石器遺址的主人,后來成為東夷、淮夷的先民;生活在江南地區(qū)的新石器遺址的主人,后來成為百越和吳的先民。
商代末年,泰伯、仲雍兄弟從陜西周原遷到江南,建立勾吳國,徐國也從山東曲阜遷都泗洪。異域文化與土著文化的融合,加速了江蘇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和崛起。徐國的偃王一度被東方各方國、部落擁為領袖。到春秋時期,吳國青銅器的冶煉及鍛造業(yè)已相當聞名。吳王闔閭筑邗溝北上爭霸,使吳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秦朝末年,下相(今屬江蘇宿遷)項羽在江東(今蘇南)起兵反秦,沛豐邑(今江蘇豐縣)劉邦也在家鄉(xiāng)高舉義旗。秦國滅亡后,經過五六年的楚漢相爭,劉邦最終統(tǒng)一天下,建立漢朝。劉邦之侄劉濞被封為吳王后,定都廣陵(今揚州),統(tǒng)轄東南3郡53城,利用“東有海鹽之饒,章山之銅,三江五湖之利”的有利條件,大規(guī)模鑄錢,“煮海為鹽”,國力強盛,富可敵國。
東吳、東晉和南朝的宋、齊、梁、陳,先后在今南京建都立國,江蘇地區(qū)成為中國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當時,北方戰(zhàn)亂頻繁,南方相對安定,大量北方難民紛紛南遷,帶來黃河流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營經驗,有力促進了江蘇經濟社會的發(fā)展。隋唐時期,由于大運河的開鑿,帶動沿河經濟帶的形成。唐代“安史之亂”后,全國經濟重心南移,形成“軍國大計,仰于東南”的局面。
兩宋時期,太湖地區(qū)興治的圩田已形成由人力控制的排灌體系,江蘇地區(qū)成為全國著名糧倉,南宋時已有“蘇常熟,天下足”的民諺廣為流傳,到元代又進一步口語化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宋元之際,松江、蘇州一帶引進和推廣海南島種植木棉和紡紗織布新技術,促進蘇南地區(qū)手工業(yè)經濟繁榮發(fā)展。明初建都南京,南京再次成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明代中葉起,蘇南地區(qū)已出現“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新型生產關系,蘇州、南京和浙江的杭州三足鼎立,構成全國絲織業(yè)的三大中心。與此同時,蘇州東山、西山的洞庭商幫以小博大,巧妙致富,號稱“鉆天洞庭”。清代,全省糧、鹽產量雄居全國之首,田賦和鹽稅一度分別占全國的3/10和7/10。
清代末年,清政府被迫開放通商口岸,外國商品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通過上海大量進入江蘇腹地。江蘇人性格堅韌,不甘人后,在帝國主義經濟侵略中努力汲取西方的工業(yè)文明,由此開啟工商業(yè)近代化的歷史進程,先后涌現出南通張謇、無錫榮氏等民族工業(yè)集團,涌現出棉紗大王、面粉大王、煤鐵大王、電器大王、顏料大王等一系列工商業(yè)巨頭。
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建立中華民國。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江蘇又一次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谷諔?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蘇北根據地與解放區(qū)在中國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yè)中作出了重要貢獻。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標志著中國革命取得決定性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特別是1978年后,江蘇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到20世紀末,全省基本邁入小康社會,蘇南部分地區(qū)在全國探索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五、區(qū)劃沿革
夏、商、周三代,江蘇分屬不同的部落和諸侯國。春秋期間(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分屬齊、魯、宋、吳、楚等國。秦代實行郡縣制,境內長江以南屬會稽郡,以北分屬東??ず豌羲?。西漢初年,郡國并行,全省先后分屬楚、荊、吳、廣陵、泗水等國,會稽、丹陽、東海、臨淮、瑯邪、沛等郡。東漢永和五年(140),省境長江以南屬揚州,以北屬徐州。三國鼎立期間,分屬吳、魏二國。西晉建國初,江南復屬揚州,江北復屬徐州。東晉及南北朝時期,全省大體上以淮河一線為界,以南屬南朝,以北屬北朝。隋統(tǒng)一全國后,境內分置蘇州、常州、蔣州(今南京)、潤州(今鎮(zhèn)江)、揚州、方州(今六合)、楚州、邳州、泗州、海州和徐州。唐分全國為十道,江蘇分屬河南道、淮南道及江南東道。五代時期(907~960),淮北的徐州先后屬梁、唐、晉、漢、周,江南的蘇州屬吳越錢氏,其他各州先后屬楊吳和南唐。北宋政和元年(1111),分屬江南東路、兩浙路、淮南東路、京東東路和京東西路。宋室南渡,宋金對峙,金人據有淮北,南宋據有江南和淮南。元代實行行省制,江蘇先后分屬江淮行省、江浙行省、河南行省。明初定都應天府,先后稱為南京、京師,明成祖遷都北京后,復稱南京,大致轄有今江蘇、安徽兩省和上海市。
清初廢南京,以南京原轄區(qū)域改設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析江南省為江蘇、安徽兩省,兩江總督署駐南京,江蘇巡撫衙門駐蘇州。這是江蘇建省之始,系取江寧、蘇州二府的首字而得名,簡稱“蘇”。到清末時,全省轄有8府3直隸州1直隸廳。其間,太平天國曾在咸豐三年至同治三年(1853~1864)間建都南京,稱天京,并曾在境內短暫設置過天京省、天浦省和蘇福省。
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析置南京、上海為特別市,直隸國民政府。1949年6月,江蘇全境解放,設蘇北、蘇南行署區(qū)及南京市3個省級行政區(qū)。1953年1月,3個省級行政區(qū)合并,恢復江蘇省建制,省會設在南京。1983年,江蘇實行市管縣體制,設南京、無錫、徐州、常州、蘇州、南通、連云港、淮陰(2001年更名淮安)、鹽城、揚州、鎮(zhèn)江11個市。1996年,增設泰州、宿遷兩個市。
截至2015年底,江蘇省現共有13個設區(qū)市,97個縣、市、區(qū)(其中縣21個、縣級市21個、市轄區(qū)55個),839個鄉(xiāng)鎮(zhèn)(其中鄉(xiāng)72個、鎮(zhèn)767個),442個街道辦事處,14487個村委會、7007個居委會。全省鄉(xiāng)鎮(zhèn)平均規(guī)模為91.25平方千米、6.03萬人。
江蘇省行政區(qū)劃統(tǒng)計表
(截至2015年12月31日)
地級 |
縣級 |
鄉(xiāng)級 |
||||||||
行政單位 |
合計 |
縣 |
市 |
市轄區(qū) |
合計 |
鄉(xiāng) |
民族鄉(xiāng) |
鎮(zhèn) |
街道辦事處 |
合計 |
南京市 |
13 |
|
|
11 |
11 |
|
|
13 |
87 |
100 |
無錫市 |
|
2 |
5 |
7 |
|
|
30 |
51 |
81 |
|
徐州市 |
3 |
2 |
5 |
10 |
|
|
98 |
63 |
161 |
|
常州市 |
|
1 |
5 |
6 |
|
|
36 |
25 |
61 |
|
蘇州市 |
|
4 |
5 |
9 |
|
|
55 |
40 |
95 |
|
南通市 |
2 |
3 |
3 |
8 |
|
|
65 |
37 |
102 |
|
連云港市 |
3 |
|
3 |
6 |
10 |
|
50 |
29 |
89 |
|
淮安市 |
4 |
|
4 |
8 |
22 |
|
85 |
17 |
124 |
|
鹽城市 |
5 |
1 |
3 |
9 |
|
|
96 |
24 |
120 |
|
揚州市 |
1 |
2 |
3 |
6 |
4 |
1 |
62 |
14 |
81 |
|
鎮(zhèn)江市 |
|
3 |
3 |
6 |
|
|
31 |
24 |
55 |
|
泰州市 |
|
3 |
3 |
6 |
6 |
|
73 |
18 |
97 |
|
宿遷市 |
3 |
|
2 |
5 |
29 |
|
73 |
13 |
115 |
|
總計 |
13 |
21 |
21 |
55 |
97 |
71 |
1 |
767 |
442 |
1281 |
六、人口狀況
2015年末,江蘇省常住人口總量7976.3萬人,居全國第5位,占全國的5.87%。全省人口密度增至744人/平方千米。蘇南、蘇中、蘇北地區(qū)常住人口分別達3324.08萬人、1642.52萬人、3009.7萬人,分別占全省常住人口的41.67%、20.59%、37.73%。
江蘇省人口再生產繼續(xù)保持“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長”類型,生育率穩(wěn)定在低水平上。全省常住人口出生率9.05‰,出生人數72.11萬人,死亡率7.03‰,死亡人數56.02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2.02‰,自然增長人口16.09萬人,增長率繼續(xù)穩(wěn)定在3‰以下。2015年全省育齡婦女比2010年減少200多萬人。處于生育旺盛期的育齡婦女(20~29歲)減少約50萬人。
2015年,全省0~14歲少兒人口1064.09萬人,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5912.89萬人,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999.32萬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分別為13.34%、74.13%和12.53%。上述人口年齡結構變化,使得少兒撫養(yǎng)比由上年的17.70%升至當年18%,提高0.3個百分點,老年人口撫養(yǎng)比由16.25%升至16.9%,提高0.65個百分點,總人口撫養(yǎng)比則由33.95%升至34.9%,提高0.95個百分點。勞動年齡人口總量的絕對減少、老年人口的絕對增加,造成少兒扶養(yǎng)比、老年人口撫養(yǎng)比持續(xù)上升,全省老齡化程度加快。
隨著江蘇產業(yè)升級轉型步伐加快,蘇南地區(qū)對低端人力資源需求下降,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yè)向相對落后地區(qū)轉移,流動人口也陸續(xù)轉向原來相對落后地區(qū),出現流動人口回流增多、省際流入人口減少、本地轉移人口增加的新現象。2015年全省省際間流動人口僅增加千余人。從省內區(qū)域看,蘇北地區(qū)人口外流處于低水平,全年凈流出人口不足2萬人。
2015年末,江蘇城鎮(zhèn)人口5305.83萬人,占總人口比重66.52%。全省城鎮(zhèn)人口比重繼續(xù)保持穩(wěn)定上升態(tài)勢。全省就業(yè)人口4758.5萬人,占常住人口的59.66%。
七、民族宗教
江蘇是少數民族散居地區(qū),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55個少數民族成分齊全,全省有少數民族常住人口38.49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0.49%,其中男性18.38萬人,女性20.11萬人。全省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約45萬。全省有1個民族鄉(xiāng)(高郵市菱塘回族鄉(xiāng))、1個享受民族鄉(xiāng)待遇的鎮(zhèn)(南京市六合區(qū)竹鎮(zhèn)鎮(zhèn))、39個民族村(社區(qū)、居委會)和39個村民組,分布在南京、徐州等9個市32個縣(市、區(qū))。少數民族常住人口最多的是南京市,有9.91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37%。少數民族中人數最多的是回族,有130757人,占全省少數民族總數的33.97%。江蘇省超過萬人的少數民族有:苗族49535人、土家族41258人、壯族20880人、彝族18896人、滿族18074人、布依族16689人、水族13089人、侗族12280人、蒙古族10691人。全省有100個清真食品基本供應點、59家全國少數民族特需商品定點生產企業(yè)、19所民族中小學、2所內地西藏民族中學、11所新疆內地高中班、11個省少數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訓練基地、72處回民墓地。全省有在校少數民族大學生4.1萬余人、西藏及新疆中職班學生1900多人、西藏民族中學在校生1200多人、新疆內高班在校生4700多人。
江蘇是全國宗教工作重點省份之一,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五教齊全。截至2015年底,全省有宗教活動場所6143個,教職人員8952人,信教群眾約592萬人。其中,佛教活動場所中有13所全國重點寺院:南京靈谷寺、棲霞寺,蘇州西園寺、寒山寺、靈巖山寺、常熟興福寺,鎮(zhèn)江金山江天禪寺、焦山定慧寺、句容隆昌寺,常州天寧寺,南通狼山廣教寺,揚州大明寺、高旻寺。全省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宗教活動場所182個,其中國家級9個、省級36個、市級87個、縣級50個。
全省有宗教院校10所,其中佛教院校8所:中國佛學院靈巖山分院、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鑒真佛教學院、蘇州西園戒幢佛學研究所、江蘇尼眾佛學院、天寧佛學院、蘇州寒山書院、常州武進大林佛學院;基督教院校2所:金陵協和神學院、江蘇神學院(江蘇神學院在泗洪有1個校區(qū),在蘇州有1個辦學點和6個教學實踐基地)。
全省有宗教團體246個,其中省宗教團體8個,分別是省佛教協會、省道教協會、省伊斯蘭教協會、省天主教協會、省天主教愛國會、省天主教教務委員會、省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省基督教協會。
江蘇省宗教情況統(tǒng)計
八、經濟發(fā)展
早在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時代,現江蘇地區(qū)就誕生了原始農業(yè)、原始畜牧業(yè)和原始手工業(yè)。但由于境內臨江沿淮瀕海,早期缺乏防洪排澇設施,洪患可以恣意為害先民,洪水過后土壤又極易鹽堿化,經濟水平很低。在中國現存第一部文獻匯編《尚書·禹貢》中,徐州(包括今蘇北等地)的土壤肥力和田賦貢獻率名列全國中游,揚州(包括今江南等地)竟排在最后。秦統(tǒng)一全國后,隨著鐵器農具的普及和生產技術的進步,今江蘇地區(qū)與全國一樣,經濟呈總體發(fā)展的歷史走向,同時也表現出歷史階段性和區(qū)域差異性的自身特點。
西漢惠帝、文帝、景帝時期,是江淮之間和蘇南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第一個高峰。漢高祖末年,吳王劉濞利用富有銅礦和沿海地緣優(yōu)勢,采銅鑄錢,煮海為鹽,國庫充裕,遂在全境取消稅賦,民間經濟發(fā)展獲得強大的動力,國強民富,富可敵國(漢王朝),《漢書·枚乘傳》稱其“富于天子”。
東吳、東晉及其此后的宋、齊、梁、陳,相繼在今南京建都,境內江淮和江南成為東南政治中心。加之北方陷入長期戰(zhàn)亂,中原精英紛紛渡江南下,大部分定居在今蘇南及其周邊地區(qū)。在此期間,六朝政權偏安一隅,江南地區(qū)得益于長江“天塹”屏蔽,數百年間沒有發(fā)生大的戰(zhàn)事。中原人口的持續(xù)遷入,帶來北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另一方面,人口密度的增加也迫使人們開辟荒野,擴大耕地,在原有的土地上精耕細作,南京、鎮(zhèn)江、常州、蘇州成為當時重要的都市。但同時,淮河流域由于處在南北爭奪的交錯地帶,受到戰(zhàn)爭的反復破壞,生產力遭到極大摧殘,經濟發(fā)展逐漸落后南方。
隋代南北大運河的開鑿,為江蘇的經濟騰飛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契機。廣大鄉(xiāng)村借水而興,許多城鎮(zhèn)因河而盛。位于長江和大運河交匯處的揚州,成為南北交通、經濟、文化的樞紐,繁華程度在長江流域與成都并駕齊驅,人們謂之“揚一益二”。到了唐后期,經濟地位已超過長安、洛陽,雄踞全國之首,成為最為繁華的工商業(yè)大都市,史稱“天下之盛,揚為首”。安史之亂以后,五代十國紛爭,北方戰(zhàn)無寧日,江淮地區(qū)相對安定,北方人口第二次大規(guī)模南遷,再次推動江蘇經濟崛起,并逐漸發(fā)展為國家的財賦重地?!缎绿茣嗟螺泜鳌分^之“江淮田一善熟,則旁資數道,故天下大計,仰于東南”,杜枚《崔公行狀》謂之“三吳,國用半在矣”,蘇州刺史白居易謂之“當今國用,多出江南;江南諸州,蘇最為大”。
宋代范仲淹在今南通、鹽城地區(qū)修建捍海堰,使得農田和鹽場免受海潮襲擊,史稱范公堤。太湖地區(qū)興治的圩田形成由人力控制的排灌體系,成為當時領先全國的旱澇保收良田。宋金對峙期間,北方人口又一次大規(guī)模南遷,為江蘇經濟帶來第四次發(fā)展高峰,并最終超越中原,成為全國的經濟重鎮(zhèn)。當時流行民諺說“蘇常熟,天下足”,后演變?yōu)椤吧嫌刑焯?,下有蘇杭”。至此,江蘇經濟通過深厚的歷史積淀,形成一股巨大的慣性力量,持續(xù)發(fā)展。但在蘇北地區(qū),自公元12世紀末黃河奪淮入海,大片農田被淤埋,村莊被摧毀,水系被破壞,進一步拉大了與蘇南地區(qū)的差距。
元代太湖流域成為全國的植棉中心和棉織業(yè)中心。明初定都應天(今南京),明代后期資本主義開始萌芽,進一步推動了江蘇發(fā)展。據不完全統(tǒng)計,明后期地域面積只占全國的0.33%、耕地面積只占全國的2.85%的蘇州、松江、常州三府,農業(yè)財政貢獻率卻占到全國財政總收入的23.96%。其中,蘇州府在洪武二年(1369)向朝廷繳納的糧食竟然占全國總額的11%,超過當年四川、廣東、廣西和云南四省的總和。迄于清代,蘇州、南京和浙江的杭州成為全國三大絲織業(yè)中心,揚州成為淮鹽運銷中心,無錫成為全國四大米市之一。
清代后期,政治腐敗,社會黑暗,民生凋敝,江蘇特別是蘇北地區(qū)深陷積弱積貧的窘境。鴉片戰(zhàn)爭后,西方列強憑借堅船利炮,轟開清政府閉關自守的大門,強迫清王朝簽訂《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先后開放上海、南京、鎮(zhèn)江等口岸,對中國進行殘酷的經濟侵略和掠奪。與此同時也帶來先進的西方工業(yè)文明。江蘇得風氣之先,先后創(chuàng)辦蘇州洋炮局、金陵制造局等“洋務”實業(yè),民間也積極興辦近代民族工商業(yè),涌現出以南通張謇、無錫榮氏為代表的近代工商業(yè)集團,為發(fā)展地方經濟和民族振興做出了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江蘇經濟取得長足的進步。其間雖然走過一段彎路,但早期修建的大量水利工程、興辦的大量廠礦,卻為國民經濟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江蘇歷經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崛起、外向型經濟突飛猛進、創(chuàng)新驅動等幾個階段,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以“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創(chuàng)優(yōu)”為載體,“爭先領先率先”為動力,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到20世紀末,全省基本邁入小康社會,蘇南部分地區(qū)在全國率先實現初步現代化?!笆晃濉逼陂g,全省地區(qū)生產總值連續(xù)跨過2萬億、3萬億、4萬億元大關。2016年,全省實現地區(qū)生產總值7.6萬億元,增長7.8%。
九、文化藝術
江蘇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兼具南北色彩,具有多元性、交融性、互補性的特點,體現士農工商同道、義利相互兼顧、經濟與文化重心同步推進的鮮明特色。江蘇是中國南北文化交流融匯的重要地區(qū),歷史上經歷四次南北文化大交流:永嘉之亂與晉室南遷、唐代安史之亂、兩宋之交靖康之變、明初遷民云南與移民“填實京師”。周邊地區(qū)文化對江蘇文化產生重要影響,主要有:越文化影響——吳越同族,齊魯文化影響——史前徐淮和齊魯同屬一個文化系統(tǒng),徽州文化影響——徽商對維揚地區(qū)商業(yè)文化影響很大。
南京市東郊湯山葫蘆洞發(fā)現大約30萬年“南京猿人”的兩塊頭骨化石,是江蘇境內最早的古人類遺址。近年發(fā)現的泗洪順山集遺址距今已有約8000年歷史,是江蘇境內最早的新石器人類文化遺址。6000多年前,太湖地區(qū)、徐州和洪澤湖附近出現原始村落,進行原始農業(yè)生產。3000多年前,淮河流域的徐國文化、長江流域的吳越文化和徐吳過渡地帶的文化,共同組成江蘇地區(qū)的上古文化。秦漢時期的廣陵文化、六朝時期的江東文化、隋唐時期的揚州文化、宋元時期的江淮文化、明清時期的江南文化是江蘇歷史上主要的文化類型。
江蘇的地域文化大致可以分為“四主區(qū)”和“四亞區(qū)”。四主區(qū)”主要包括楚漢文化、吳文化、金陵文化、淮揚文化。楚漢文化是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徐州為中心的區(qū)域性文化,它以6000年前的青蓮崗文化、大墩子文化乃至更早的下草灣新人文化為淵源。楚漢文化融合先秦黃河、長江兩大文化體系,是兩漢文化的先聲,它凝聚著中華民族奮發(fā)向上、自強不息的斗爭精神,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顯性特征是剛強雄渾。漢代“三絕”之漢墓、漢兵馬俑和漢畫像石刻是其代表。楚漢文化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有:江蘇梆子、柳琴戲、淮海花鼓、徐州琴書、淮海戲、邳州年畫、沛縣武術、徐州香包等。吳文化的地域通常指靠近太湖的蘇、錫、常地區(qū)。吳文化是中華民族史的重要部分,在史學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吳文化具有清新氣息、柔美風格、鮮活靈性,形成了聰穎靈慧、細膩柔和而又視野開闊、樂于創(chuàng)新等顯性特征。淹城遺址、蘇州古城、蘇州文廟、太平天國忠王府、三星村遺址、惠山寺等是吳文化中的珍貴歷史文化資源。吳地工藝門類齊全,據不完全統(tǒng)計有12大類近100種,主要有蘇繡、宋錦、緙絲、紫砂陶器、惠山泥人、檀香扇、常州梳篦、桃花塢木版年畫等。形成于蘇錫常地區(qū)的戲曲主要有昆曲、蘇州評彈、錫劇、蘇劇等。金陵文化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南京為中心。東晉至南朝的300年不僅使得長江流域歷史性地成為中國經濟的重心,也在中原主流文化與南方文化融合的基礎上形成金陵文化,其顯性特征是南北交匯、兼容并蓄、開放包容,可謂獨樹一幟。金陵文化主要包括六朝文化、明文化和民國文化,而這三大塊歷史文化又可統(tǒng)屬于“都城文化”。但是主流的都城文化并不排斥其他文化,如盛極一時的秦淮文化,不僅反映紅粉文化、市井風情,而且還包含民族氣節(jié)和愛國精神。在秦淮河上,朱自清、俞平伯曾同時泛舟又同時寫下內容不同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歷史名篇。淮揚文化的中心城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揚州?;磽P地區(qū)河多水多,船多橋多,呈現出古、文、水、綠、秀的地域風貌,在南北文化交流中形成清新優(yōu)雅與豪邁超俊相結合的顯性特征?;磽P文化中的歷史文化遺產主要有:龍虬莊遺址、九里—千墩漢墓群、瓜洲古渡、文昌閣、御碼頭、隋煬帝陵、大明寺等;揚劇、木偶戲、揚州弦詞、揚州清曲、揚州漆器、揚州玉器等為世人所熟知。
江蘇的地域文化除了楚漢文化、吳文化、金陵文化、淮揚文化4個主區(qū),還包括4個亞區(qū)。一是地處金陵文化、吳文化和淮揚文化結合部的鎮(zhèn)江文化(京口文化)。鎮(zhèn)江文化融匯吳文化和中原文化,可以概括為“多元積淀型”,具有兼容并包、多元多樣的特點。二是地處楚漢文化、淮揚文化結合部和我國南北文化結合部的淮安文化。明清時期,淮安因中樞漕運、集散淮鹽、河道治理地位顯赫而成為“運河之都”,京杭大運河貫穿淮安,兼有南北文化特點的運河文化也隨之而生。三是地處海派文化、吳文化和淮揚文化結合部的南通文化(江海文化)。地處“淮南江北海西頭”的江蘇南通,是一座有著數千年文化遺存的蘇中古城,襟江負海,南風北韻。歷史與現實、古老與時尚、外地文化與本土文化在這里交匯互存,形成極具特色的絢麗多彩的江海文化。四是遠離各文化主區(qū)、特色顯著的鹽城文化(海鹽文化)。鹽城位于江蘇沿海中部,在南有吳越文化、北有楚漢文化的歷史條件下,海鹽文化位于南北文化過渡帶,雖兼容并蓄卻又不倚不靠。
文學西漢淮陰枚乘是漢大賦的開山祖師,被后人推崇為“文章領袖”。南北朝時期,劉勰在南京完成中國第一部系統(tǒng)文藝理論巨著《文心雕龍》。盛行于梁、陳間的宮體詩,追求聲律上的和諧美與韻律上的回旋美,對唐代律詩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唐江都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韻律和諧婉轉,被聞一多稱為“頂峰上的頂峰”。南唐后主李煜詞作極富感染力,后人尊之為“詞圣”。長篇小說《水滸傳》《西游記》享譽世界,和它們并稱中國四大古典名著的《三國演義》《紅樓夢》,也與江蘇有割舍不斷的聯系。近代以來,產生朱自清、葉圣陶、錢鐘書等著名文學家。
江蘇民間口述文學的豐富性和藝術性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在20世紀80年代啟動的中國民族民間文學三部集成(故事、諺語、歌謠)的編纂過程中,全省收錄2億多字資料。流布于鎮(zhèn)江地區(qū)的白蛇傳傳說、宜興地區(qū)的梁祝傳說、東臺和金壇地區(qū)的董永傳說,為我國三大民間傳說的發(fā)源地之一。蘇州、無錫地區(qū)的吳歌、靖江寶卷和上述三大傳說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美術江蘇繪畫藝術以山水畫、水印木刻畫和水彩水粉畫見長,被稱為“江蘇三水”。東晉無錫顧愷之善畫人物,尤善點睛,有“畫絕”之稱。陸探微“一筆畫”,與顧愷之并稱“顧陸”,號為“密體”。王羲之書法藝術出神入化,后人尊為“書圣”。梁吳縣張僧繇擅作壁畫,成語畫龍點睛就和他有關,其人物畫號為“張家樣”,與吳道子并稱“疏體”。唐蘇州張旭運筆縱橫捭闔,連綿回繞,氣勢奪人,世人尊之為“草圣”。晚唐蘇州楊惠之創(chuàng)“塑壁”新技法,被稱為“塑圣”。常熟黃公望、無錫倪瓚和王蒙、吳鎮(zhèn)并稱為元代山水畫四大家。黃公望居元四家之首,其《富春山居圖》是紙本水墨的經典之作。清代江蘇著名畫家有王時敏等“四王”、龔賢等“金陵八家”、鄭燮等“揚州八怪”。據統(tǒng)計,清代全國知名畫家約5800余人,江蘇一省就有2700多人。近現代則產生了以吳大澄、吳湖帆、徐悲鴻、劉海粟、陳之佛、李可染、傅抱石、錢松喦、林散之等為代表的一批書畫藝術大師。
音樂江蘇素有“二胡之鄉(xiāng)”的美譽,“江南絲竹”是最富代表性的民間音樂,二胡演奏曲《二泉映月》是其中代表作。古琴藝術在全國具有突出地位,先后形成常熟虞山琴派、揚州廣陵琴派、南京金陵琴派等重要的地方性音樂流派。全省流傳下來的民歌有12800余首,收入《江蘇民歌集成》1399首,蘇南民歌《好一朵茉莉花》、蘇北民歌《拔根蘆柴花》廣為流傳。江蘇音樂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有:高郵民歌,海門山歌,常州吟誦,太倉市的江南絲竹,連云港市的海州五大宮調,古琴藝術(常熟虞山琴派、揚州廣陵琴派、南京金陵琴派、南通和鎮(zhèn)江的梅庵琴派),淮安市楚州十番鑼鼓,江都的邵伯鑼鼓小牌子,常州的天寧寺梵唄唱誦,蘇州的玄妙觀道教音樂,無錫道教音樂等。
戲曲江蘇戲曲藝術傳統(tǒng)深厚,品種繁多,名家迭出。宋元南戲在蘇州發(fā)展并形成“昆山腔”,經過不斷革新,逐步形成一個新劇種——“昆曲”,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被譽為“百戲之祖”。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近代著名京劇藝術家梅蘭芳祖籍江蘇泰州,為“四大名旦”之首。江蘇地方戲種現存20余個,影響比較大的有昆曲、錫劇、揚劇、淮劇、淮海戲、柳琴戲、梆子等。小劇種主要有海門山歌劇、通劇、丹劇、海州童子戲、徐州丁丁腔、洪山戲、淮紅戲、高淳陽腔目連戲。外來劇種主要有京劇、越劇、徽劇、滬劇、黃梅戲、呂劇等。新興劇種中滑稽戲影響較大,深受群眾喜愛。泰興、揚州等地的木偶戲也以其歷史較久、藝術手段豐富而名揚海內外。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昆曲、蘇劇、揚劇、錫劇、鹽城的淮劇、淮安和連云港的淮海戲、南通的童子戲、徐州梆子、徐州市柳琴戲、揚州市杖頭木偶戲等。全省各地在歷史上產生過大小曲種50余種,現尚存有近20余種。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有:蘇州評彈(蘇州評話、蘇州彈詞),揚州評話,揚州彈詞,揚州清曲,徐州琴書,南京白局。
舞蹈江蘇民間舞蹈種類擁有秧歌舞、花鼓舞、龍舞、獅舞、燈舞、儺舞、高蹺等,都具有突出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地域特點,具有代表性的有70多個品種,1600多個舞蹈。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有:高淳的東壩大馬燈,邳州跑竹馬,溧水的駱山大龍。
建筑江南以石拱橋最多見,始建于唐代的石拱橋蘇州寶帶橋是我國現存的古代橋梁中最長的一座多孔石橋,2001年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周莊、同里、盛澤等江南古鎮(zhèn),風格獨特。中國古代最大的磚城南京明城墻,周長37.65千米,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磚城,比當時巴黎城大一倍。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園林已在江蘇萌芽,私家園林最早誕生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蘇州,佛教傳入中國后出現了寺觀園林。唐宋時期江蘇園林已很繁榮,明清時達到很高的藝術境界,其精巧秀麗的風格、虛實動人的意境、詩畫般的藝術手法令人贊嘆。江蘇園林大多集中在蘇州和揚州,具有宅第園林較多、石頭文化豐富、建筑風格精巧秀麗等特點。
飲食中國八大菜系中有蘇菜。江蘇菜系主要由揚州、南京、蘇州、無錫、徐州等地方風味構成,味正醇和。揚州菜又稱維揚菜或淮揚菜,南京菜舊稱京蘇大菜,蘇州菜古稱吳菜。飲食、酒、茶起源早,且影響深遠。江蘇飲料主要是茶和酒兩大類,茶文化集中于蘇州地區(qū)。清代袁枚編寫專著《隨園食譜》。
傳統(tǒng)體育與雜技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吳國盛行習武強身活動。秦漢時期,江蘇民間佩劍練武和蹴鞠表演活動頗為活躍。江蘇也是我國近現代體育運動事業(yè)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在全國率先創(chuàng)設培養(yǎng)專門體育人才的體育科,并于1910年在南京舉行第一屆全國運動會。新時期以來,江蘇涌現出一批全國著名的特色項目“體育之鄉(xiāng)”,如張家港市塘橋鎮(zhèn)為“圍棋之鄉(xiāng)”、邳州市祁家村為“象棋之鄉(xiāng)”等。江蘇雜技歷史悠久,內容和形式豐富多彩,在全國有一定的影響。建湖縣是全國著名的“雜技之鄉(xiāng)”,其“十八團”(18個村)是全國著名的“三個半”雜技故鄉(xiāng)之一。沛縣武術源遠流長,早在漢代就有擊劍、槍術、雜技等的表演,現已發(fā)展為十二大門派,民間武術活動廣為盛行,為全國著名的“武術之鄉(xiāng)”。建湖雜技、沛縣武術、金壇抬閣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統(tǒng)技藝江蘇傳統(tǒng)手工技藝具有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工藝精美的特點。六朝宋時,南京就開始云錦生產。唐代,揚州成為生產唐三彩的重要基地之一。揚州唐城出土唐代青花瓷,是我國發(fā)現最早的青花瓷。明清時期,揚州成為全國的漆器制作中心和三大玉雕重地之一,宜興紫砂工藝發(fā)展成熟,名家輩出。全省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有: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南京云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蘇州宋錦織造技藝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蘇州香山幫傳統(tǒng)建筑營造技藝、蘇州御窯金磚制作技藝、南京金箔鍛制技藝、蘇州明式家具制作技藝、揚州漆器髹飾技藝、揚州雕版印刷技藝、金陵刻經印刷技藝、蘇州制扇技藝、蘇州劇裝戲具制作技藝、蘇州市桃花塢木版年畫、常州梳篦、揚州剪紙、南京剪紙、金壇刻紙、徐州剪紙,蘇繡、無錫精微繡、南通仿真繡、揚州玉雕、蘇州玉雕、蘇州光福核雕、無錫留青竹刻、常州留青竹刻、惠山泥人,蘇州泥塑、豐縣糖人貢、蘇州燈彩、南京和句容的秦淮燈彩、邳州紙塑獅子頭、徐州香包、揚州和秦州的揚派盆景技藝等,以及南通板鷂風箏制作技藝、南京和江都的金銀細工制作技藝、蘇州民族樂器制作技藝、興化的傳統(tǒng)木船制作技藝、鎮(zhèn)江恒順香醋釀制技藝、丹陽和金壇的封缸酒傳統(tǒng)釀造技藝、揚州的富春茶點制作技藝等。
教育常熟的言偃是孔子學生中唯一的南方人,有“南方夫子”“文開吳會”之譽。南朝時,南京在宋元嘉十五年(438)建立儒學館、史學館、文學館和玄學館,并分專業(yè)招生,是中國教育史上的創(chuàng)舉。梁武帝時編輯的《千字文》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識字課本。江蘇最早建立的茅山書院,是北宋全國六大書院之一。泰州人胡瑗是北宋著名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影響深遠。明清時期,江蘇教育水平臻于極盛。明代南京國子監(jiān)規(guī)模超過北京國子監(jiān)。在代表古代教育最高水平的進士科考試中,江蘇明代取中的進士占全國11.84%;清代取中的進士約占全國的11.1%,高居全國第一位。明代全國取中狀元89人,其中江蘇籍17人,占總數的19.1%;清代全國取中狀元112人,其中江蘇籍49人,占總數的44%。
科技吳越時青銅器制造技術水平已經很高超,著名的干將劍就出自吳國工匠干將、莫邪之手,“吳鉤”更被后來譽為舉世無雙的銳利武器。東漢末年的華佗在徐州行醫(yī)時創(chuàng)用“麻沸散”,為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劑。東晉葛洪用狂犬腦組織治療狂犬病,是現代免疫學的萌芽,同時煉成80多種丹藥,被后世尊為化學制藥的鼻祖。南朝祖沖之在世界數學史上第一次將圓周率值計算到小數點后六位,比歐洲早1100年。中國古代的“五大農書”有兩本為江蘇人所寫,即宋陳旉《農書》和明代徐光啟《農政全書》。明鄭和七下西洋的海船,多由南京龍江寶船廠建造,船上裝有羅盤導航,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海船。金壇名醫(yī)王肯堂的《證治準繩》集醫(yī)學之大成,與同時期的《本草綱目》《景岳全書》并稱明代三大醫(yī)學杰作。其他諸如沈括、黃道婆、蒯祥、徐霞客,以及近代的華蘅芳和徐壽、徐建寅父子,現代的李四光、童第周、竺可楨、吳有訓、周培源,當代的陳永康、張鈺哲、熊毅、趙金科、楊廷寶等科學家,在各自領域創(chuàng)造出輝煌的業(yè)績。
醫(yī)藥江蘇歷史上具有名醫(yī)多、御醫(yī)多、醫(yī)學著作多的特點,歷代名醫(yī)千余人,御醫(yī)、官醫(yī)百余人,存世醫(yī)學著作500余種,形成蘇州的吳門醫(yī)派、常州的孟河醫(yī)派、淮安的山陽醫(yī)派等獨具特色的地方醫(yī)學流派,涌現出以蘇州的葉天士、淮安的吳鞠通為代表的溫病學派,在中國中醫(yī)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蘇州雷允上六神丸制藥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十、民俗方言
江蘇位居長江和古黃河、古淮河入??冢痔幋筮\河南下北上的咽喉地帶,兼具江、黃、淮、運、海五水通衢的特點。在民俗文化上處于長江流域風俗文化圈的東部,北受黃河中下游淳樸儒風的影響,西承神奇瑰麗的楚俗熏陶,南與熱烈詭譎的百越民風相濡相沫,顯示出東西交融、南北兼容的鮮明特色。因此江蘇的生產習俗、生活習俗、歲時習俗、禮儀習俗、信仰習俗等,和全國各地漢民族通行的風俗大同小異。
在省境內部,長江把全省自然分割為南北兩個部分,大體上南部以稻作農業(yè)為主,北部以旱作農業(yè)為主。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與歷史文化,形成江蘇同中有異的民俗風貌。早在先秦兩漢時期,吳人被發(fā)文身,輕死易發(fā),崇尚武勇。六朝時,在北方士族集團的排擠壓迫和清淡之風等因素的影響下,吳地武力強宗逐漸向文化士族過渡,江南的風氣為之一變,崇文重教,俗尚陰柔。徐人原本不畏強權,為人剛毅,而在其血親內部卻仁愛柔順。徐國滅亡后,其剛毅的文化特質后來為徐漢文化所繼承,并進一步發(fā)展為雄豪。
東晉、南北朝、五代十國和南宋時期,中國大致以長江為界分裂成不同的政權,淮河一線常常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江淮之間則變成緩沖地帶。在這種局面下,南北雙方的人民實際交往受阻,雞犬相聞而隔膜漸生。加之南宋到清末六七百年間黃河奪淮,蘇北的自然環(huán)境遭受毀滅性破壞,蘇北民風又在雄豪中滋生出粗獷的文化元素,和蘇南民風愈益呈現出自身的個性特征。同樣是武,江南睿智儒雅,長于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江北叱咤風云,慣于披堅執(zhí)銳,沖鋒陷陣。同樣是文,江北漢賦稱雄于前,寫得巨麗壯美,氣勢恢宏;江南散文、詩詞聞名于后,寫得精致纏綿,氣韻生動。同樣是小說,江北長篇的成就遠勝于短篇,題材常為廣闊的社會,人物形象多是英雄豪杰;江南短篇的成就遠勝于長篇,題材常為愛情、家庭,人物形象多是才子佳人。同樣事關生產、生活,蘇北人重農事,安土重遷,淳樸可愛;蘇南人重工商,繅絲織布,心靈手巧。同樣是飲食民俗,蘇南人口味偏甜,嗜品茶;蘇北人口味偏辛辣,好飲酒。同樣是游藝習俗,江南注重觀賞性、娛樂性,江北則注意觀賞性、娛樂性的同時也重視功利性:江南無錫惠山泥人、蘇州虎丘捏相都是栩栩如生的藝術珍品,江北鹽城、海安等地的面塑及東臺等地的糖塑既可觀賞也可食用;元宵節(jié)江南的花燈玲瓏多姿,徐州豐沛及連云港等地的面燈不但可以照明、觀賞,而且還是農歷二月二青壯年強身健體的傳統(tǒng)食品。
江蘇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富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蘇州端午習俗、南京秦淮燈會、姜堰溱潼會船分別代表中國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元宵節(jié)和清明節(jié)等地域特色的文化習俗,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太倉七夕節(jié)、金壇柚山放燈節(jié)、宜興觀蝶節(jié)等形式獨特的民俗活動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江蘇目前仍然比較活躍、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廟會有:南京地區(qū)祠山廟會、媽祖廟會、薛城花臺會,蘇州“軋神仙”廟會,無錫泰伯廟會、惠山廟會,鎮(zhèn)江金山寺水陸法會、華山廟會、九里季子廟會,徐州子房山廟會,宿遷皂河廟會等。江蘇傳統(tǒng)生產商貿、生活消費以及禮儀習俗比較典型的有揚州“三把刀”(菜刀、剃頭刀和修腳刀,分別指代飲食、理發(fā)和沐浴行業(yè)習俗)、海州灣漁俗、洪澤湖漁家婚嫁禮俗等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蘇州甪直水鄉(xiāng)婦女服飾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江蘇省分為3個方言區(qū),即江淮方言區(qū)、吳方言區(qū)、北方方言區(qū)。
江淮方言區(qū)分布于南京、揚州、鎮(zhèn)江、淮陰、鹽城市和南通、連云港兩市的一部分。本區(qū)分揚淮、南京、通泰三片。揚淮片包括揚州、淮安、鹽城、連云港(除贛榆)和鎮(zhèn)江市區(qū)、丹徒、句容、泗陽、泗洪、沭陽;南京片包括南京市區(qū)、江寧、溧水、浦口、六合;通泰片包括泰州市區(qū)、姜堰、泰興、興化、東臺、大豐、南通市區(qū)、如皋、海安、如東。響水、濱海兩縣沿海地區(qū)有山東移民。大豐市有吳語區(qū)移民。洪澤縣有徐州移民。句容市有河南、湖北移民。
吳方言區(qū)分布于蘇州、無錫、常州市和南通、鎮(zhèn)江、南京三市的一部分。本區(qū)分蘇州、常州兩片。蘇州片包括蘇南東部的常熟、太倉等市縣和江北的海門、啟東;常州片包括蘇南西部的宜興、高淳等市縣和江北的通州、通東話。宜興有浙江、福建、河南、山東、安徽、湖南、湖北移民。丹陽、溧陽有河南、湖北移民,數量多較集中。昆山有江淮方言島。
北方方言區(qū)分布于徐州市和連云港市、淮安市、宿遷市的一部分。本區(qū)分徐州、贛榆兩片。徐州片包括徐州市區(qū)、銅山、豐縣、沛縣、邳州、新沂、睢寧、宿遷、宿豫;贛榆自為一片,特點較為接近山東膠東方言。該區(qū)方言與山東、河南方言較接近,按其語音系統(tǒng)屬于中原官話。贛榆縣、沛縣有山東移民。
全省三大方言區(qū)地域分布集中,但不完整,分屬官話大區(qū)和吳方言區(qū),且均偏在一方,方言區(qū)之間有很長邊界線。江淮官話與吳語在江蘇境內的交界大體以長江為界,但邊界線并不與長江完全重合。江北啟東、海門、通州(部分)、靖江(部分)仍說吳語,江南南京、鎮(zhèn)江等地已屬江淮官話。溧水、句容、金壇、丹徒、丹陽、靖江、通州為官話與吳語交界地帶。邊界線上方言交互影響,語言現象復雜多樣。如溧水、金壇兩地原本都屬吳方言區(qū),但半個世紀以來,江淮方言逐步滲入,現今縣城已普遍說江淮方言,公共交際不再說吳方言;老年人之間及農村還有吳方言存在,但已日漸衰微。
城鎮(zhèn)和農村都有雙語現象,其間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過渡現象豐富多彩。一縣之內在語音上有很大差別。如泗洪縣入聲字,自南向北逐步減少,最南部入聲基本齊全,最北部入聲已不存在,中部則相當混亂,老年人和青年人大不相同;通州市濁輔音,自西向東逐步增多,“通東話”是江淮方言和吳方言過渡區(qū)。
此外,省內許多地方有外來移民,他們聚居成片,說原籍方言,形成大小不等方言島,并與周邊方言同處邊界線上,方言島人數少,處在包圍之中,方言島內雙語制,島內外方言都會說。全省有方言島數十處,主要分布在黃海沿岸響水、濱海、大豐地區(qū)和蘇南丘陵地帶宜興、溧陽、丹陽、句容地區(qū)。
全省25個中心城市,語言影響較大,分別是:蘇州、吳江、常熟、無錫、常州、海門、丹陽、高淳、南通、如皋、泰州、鹽城、阜寧、鎮(zhèn)江、揚州、寶應、盱眙、淮安、泗洪、連云港、東海、南京、贛榆、邳州、徐州。其中蘇州、常州、南京、揚州、泰州、徐州、贛榆,可作為7個方言片中最具代表性方言點。丹陽、高淳、東海、泗洪、贛榆等屬交界地帶方言,語言現象比較復雜。
十一、名勝古跡
江蘇歷史悠久,名勝古跡遍布大江南北。江蘇風景名勝以“青山襯秀水、名園依古城”而馳名中外,自然景觀具有“山水組合、以水見長”的鮮明地方特色。自然景觀和人文歷史的相互依托與結緣,形成江蘇風景名勝所獨有的藝術魅力。江蘇園林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千百年的發(fā)展演進中,江蘇風景園林逐漸形成其鮮明的藝術風格與獨特的造園技藝。其悠久歷史可上溯6000余年,2500年前太湖之濱誕生為吳王夫差與西施游樂而修建的離宮別苑。蘇州完好地保存著數量眾多、藝術品位極高的古典園林。
至2015年底,江蘇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5處,分別是:太湖(虞山省級風景名勝區(qū)列為太湖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的景區(qū)之一)、南京鐘山、揚州蜀岡—瘦西湖、連云港云臺山和鎮(zhèn)江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風景名勝區(qū)。擁有省級風景名勝區(qū)17處。風景名勝區(qū)總面積1756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積的1.7%。有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20家,居全國第一。
江蘇是文物大省,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等門類齊全,文物古跡遍布城鄉(xiāng)各地,在全國占重要地位。據統(tǒng)計,全省共有不可移動文物點2萬余處,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4300多處,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3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26處。
江蘇共有世界文化遺產3項。列入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4處。1997年,拙政園、留園、網師園和環(huán)秀山莊作為蘇州古典園林的代表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00年,滄浪亭、獅子林、耦園和退思園作為蘇州古典園林的擴展項目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2003年,南京明孝陵被增補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明清皇家陵寢”項目。2014年,中國大運河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其中江蘇段是最重要組成部分,揚州是申遺牽頭城市。江蘇有明清城墻(南京城墻)、江南水鄉(xiāng)古鎮(zhèn)(甪直鎮(zhèn)、木瀆鎮(zhèn)、同里鎮(zhèn)、震澤鎮(zhèn)、黎里鎮(zhèn)、沙溪鎮(zhèn)、周莊鎮(zhèn)、千燈鎮(zhèn)、錦溪鎮(zhèn)、鳳凰鎮(zhèn)、惠山鎮(zhèn)、蕩口鎮(zhèn)、孟河鎮(zhèn))、無錫惠山祠堂群文化景觀、海上絲綢之路共4個項目被列入國家文物局“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09年,南京中山陵園風景區(qū)入選“第二批中國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預備名錄”。
至2015年底,江蘇共有12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分別是:南京市、徐州市、淮安市、鎮(zhèn)江市、常熟市、蘇州市、揚州市、無錫市、南通市、宜興市、泰州市、常州市。有中國歷史文化街區(qū)5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27座、中國歷史文化名村10座、中國傳統(tǒng)村落26個。
(供稿:朱崇飛)
京ICP備08002157-3 中國地方志工作辦公室(國家方志館)主辦 Copyright ? 2021 www.www.mingri.xyz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27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