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古大都會也。有江山之雄,有文物之盛?!?023年7月28日,習(xí)近平總書記在成都第三十一屆世界大學(xué)生夏季運動會開幕式歡迎宴會上的致辭中,引用這句古語隆重介紹成都。
習(xí)近平總書記引文中的“益”,即益州,也就是成都。這句古語出自成都?xì)v史上第一部詩文分類總集,也是巴蜀文學(xué)史上的第一部文選——《成都文類》的序文。序文由組織編寫該書的南宋成都知府袁說友所作。
袁說友(1140~1204),字起巖,號東塘居士,福建建安(今福建建甌)人。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進士。歷官太府少卿、戶部侍郎。宋寧宗慶元二年至五年(1196~1199)任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成都府。離任成都后,于宋寧宗嘉泰二年(1202)以吏部尚書同知樞密院,嘉泰三年進參知政事(位同于副宰相,正二品)。著有《東塘集》等書。
《成都文類》編成于袁說友任職成都的最后一年即宋寧宗慶元五年(1199)的二月。同年五月,他組織編纂的另一部書《成都志》修成,可惜這部志書現(xiàn)已失傳,僅留下袁說友的一篇序文,所幸《成都文類》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該文《成都舊志序跋集》所有收錄。
《成都舊志序跋集》 楊怡/攝
《成都文類》是成都?xì)v史上第一部詩文分類總集,也是巴蜀文學(xué)史上的第一部文選。全書共50卷,其中賦1卷,詩歌14卷,文35卷,共分為11門,詩文各以文體相從,故稱“文類”。它薈萃了成都地區(qū)上起西漢、下迄南宋孝宗淳熙年間共1480篇詩文辭賦,在成都乃至巴蜀和全國文學(xué)發(fā)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就全國而言,至宋代,斷代文章總集有《唐文粹》《宋文鑒》等,而郡邑文章總集則首推《成都文類》。就巴蜀地區(qū)而言,此書之后,至明代才有狀元楊慎編纂《全蜀藝文志》,而《全蜀藝文志》的成都部分幾乎全摘自《成都文類》。巴蜀地區(qū)自古以來就以山川雄偉壯麗、文化燦爛輝煌著稱,由此積累了大量的詩文辭賦,其中大部分出自文化中心成都。而將其中重要的作品匯為一書,則始自《成都文類》。
《成都文類》有三大特點值得稱道。
一是選材精粹,極富地方特色。該書幾乎囊括了歷代(宋以前)有關(guān)成都最重要的詩文辭賦,像我們熟悉的揚雄名篇《蜀都賦》“兩江珥其市,九橋帶其流”,李白《蜀道難》“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杜甫《登樓》“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張籍《成都曲》“錦江近西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溫庭筠《錦城曲》“巴水漾情情不盡,文君織得春機紅”等,無不收錄其中。
二是內(nèi)容全面,編排有序。全書分賦、詩、文三類,下再細(xì)分子目,并各以作者時代先后為序編排。如詩分都邑、江山、學(xué)校、寺觀、陵廟等,文分詔策制、表疏簡記、書、序、記等。像研究成都?xì)v史離不開的舊志序,如唐盧求《成都記序》,宋趙抃《成都古今集記序》、王剛中《續(xù)成都古今集記序》、范成大《成都丙記序》,就收錄在該書“序”類中的“文集”序中。
三是收羅詳盡。全書收詩文辭賦1480篇,藝術(shù)地反映了成都地區(qū)的江山形勝、風(fēng)土民俗和建置生產(chǎn)。其中308篇不見于之前的他書,全賴此書流傳。此書成為人們研究和了解成都?xì)v史文化最重要的資料來源之一。
《成都文類》由四川安撫制置使兼成都知府袁說友組織,扈仲榮、楊汝明、費士威、何德固、宋德之、趙震、徐景望、程遇孫八位文人集體編纂而成。這八位文人皆為蜀人,或為官學(xué)教授,或為州府幕僚,深受蜀地文化的熏陶,對蜀地有著濃厚的鄉(xiāng)邦情結(jié);他們同時也是飽學(xué)之士,如宋德之為張栻南軒之學(xué)的嫡傳,與程遇孫同為名聞天下的成都“二江九先生”之一(事見清黃宗羲《宋元學(xué)案》),在成都合江亭附近的滄江書院講學(xué)多年,對理學(xué)在成都地區(qū)的傳播和宋代蜀學(xué)的大盛做出過重要貢獻。
《成都文類》與宋代慶元《成都志》都修成于宋寧宗慶元五年(1199)。前者成于二月,后者成于同年五月,都由成都知府袁說友組織編纂,且參修者都有程遇孫等人(見袁說友二書序文)。距二書時代最近的元代費著的至正《成都志》序文載:“全蜀郡志,無慮數(shù)十,惟成都有志有文類。”因此,明人曹學(xué)佺、今人劉琳等認(rèn)為《成都文類》實為慶元《成都志》的藝文部分。至明代,四川狀元楊慎修《四川總志》之藝文,而獨成《全蜀藝文志》,當(dāng)是循此舊例。
《成都舊志序跋集》 楊怡/攝
好修史尤其是好修地方史,是蜀地文人的傳統(tǒng)。如漢晉之際,以成都為中心的蜀地就有地方史著30余種,占全國的五分之一;司馬相如、揚雄等八家同修“蜀本紀(jì)”,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佳話。到晉常璩《華陽國志》一出,成都修志遂成一時之盛、享譽全國。到宋代出現(xiàn)了趙抃、王剛中、孫汝聰、范成大、胡元質(zhì)、袁說友六任地方大員接續(xù)修纂成都志(記)的盛況,這在中國方志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在中國文化史上也是獨具特色的。
執(zhí)筆人:黃小華
(來源:成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