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堤
民國七年七月二十四日
張謇
沈公堤接范公堤,說范人人說沈迷。
堤下潮痕堤上草,未妨早晚有高低。
上面這首詩,是有“江蘇沿海大開發(fā)第一人”之稱的清末狀元張謇的一首感事詩。詩中講了一個鮮為人知的史實——蘇北沿海地區(qū)除了著名的范公堤外,還有一座沈公堤,同樣是一件有益民生的歷史豐碑。
王安石的《海門縣沈興宗興水利記》,是海門人文歷史之根。王安石是我國北宋時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文學(xué)家、思想家。沈興宗于宋至和年間(1054—1055)任海門知縣,期間真心為百姓辦事,在沿海修筑了一條70里長堤。王安石聞知后,十分欣喜,撰寫了這篇傳記。這篇傳記是海門第一部縣志——明《嘉靖海門縣志·詞翰》的第一篇,也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專記海門的最早的傳記文章,贊揚了沈興宗“既堤海”“浚渠川”的正確思想。
沈公堤的修筑不僅在當(dāng)時產(chǎn)生了積極作用,而且開創(chuàng)了海門第一次沿海開發(fā)的歷史,為以后海門鹽業(yè)的輝煌發(fā)展史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
明萬歷年間的海門島(圖源:啟東政協(xié))
1996年版《海門縣志》言:至和年間(1054--1056)知縣沈起(興宗)筑海堤,由范公堤向東南延伸70里,稱“沈公堤”,以擋咸潮。王安石作《海門縣沈興宗興水利記》記其事;2013年《海門市志》則說:至和年間(1054--1056),知縣沈起(興宗)筑海堤,由范公堤向東南延伸70里(余西至呂四場東南料角嘴),稱沈公堤,統(tǒng)稱范公堤,以擋咸潮。王安石作《海門縣沈興宗興水利記》記其事。
《海門市志》與《海門縣志》一脈相承,區(qū)別僅以括號說明具體方位:余西至呂四場東南料角嘴。不免使人生疑,一是余西至料角嘴不止70里;二是余西及以東余中、余東北海邊,系通州地域,海門知縣怎會跨界去州境海邊筑堤?三是北宋時海門究竟在哪里,非要到北海筑堤?
沈公堤之名來歷
嘉靖年間海門知縣吳宗元有詩《沈公堤》:“捍海功成百代崇,蛇龍區(qū)數(shù)盡耕農(nóng)。當(dāng)年不有臨川筆,到此惟知有范公?!保ㄟ@里標(biāo)題是《沈公堤》,詩中的“范公”當(dāng)是“沈公”。古海堤是近千年來沿海居民同海潮斗爭的產(chǎn)物,統(tǒng)名范公堤,乃后人歸美前賢。)臨川,指王安石,意為有了王安石的文章,后人才知道有沈公堤。那么王安石是如何敘述沈公堤的呢?王安石在《海門縣沈興宗興水利記》中敘述:“以余所聞,吳興沈君興宗海門之政,可謂有志者矣。既堤海七十里以除水患,遂大浚渠川,釃取江南以灌義寧等數(shù)鄉(xiāng)之田?!?/font>
翻譯成現(xiàn)代文:根據(jù)我的聽聞,沈興宗在海門從政,政績非常大啊!不但沿海筑了70里的海堤,同時開挖疏浚了大量的河渠水道,吸取大江里的水,從南面灌溉義寧等數(shù)鄉(xiāng)的田地。
宋代江岸示意圖(圖源:啟東政協(xié))
從王安石文分析,作文章時沈興宗已離任,王安石進行了田野調(diào)查。王安石在文章里強調(diào)了一個“南”字,即從南江里面引水,一方面利用開挖河渠的土筑堤,一方面由南而北灌溉農(nóng)田。可以認為,海門筑堤在東海岸,東海岸呈南北偏西走向。
古文獻對于沈公堤記載
01 劉弇的《海門按田陸瓊橋壁》記載
劉弇,北宋元豐二年進士,任海門主簿6年,被譽為韓文公文學(xué)傳人,在海門留下20多篇詩文。其中有劉弇的任職筆記《海門按田陸瓊橋壁》中有“在東下沙者。少前,濟丈涇,抵蔣洴。蔣洴少通,道垾中絶如決,蛇、眴,潮汐去來,比他處尤其險。澁者也,李善璨、左素、三瘠田在焉。已而往東沾,求陳楊符,故登醎水垾絶處,悼仁孝村。逃者不復(fù),故田為莽墟。追念禹功,愴悢者久之”語。
其中“東下沙者”,即來到東海邊;“道垾中絶如決”,即行走在海堤上(那時沒有沈公堤一說),已經(jīng)被沖開了缺口;“登醎水垾絶處,悼仁孝村”,即登上防止海水的沈公堤岸頭,悼念坍入東海的仁孝村,感槪不已。其時,不過離沈公筑堤20余年??梢姡蚬淘跂|海邊上,南北向。
明嘉靖海門縣志新舊縣總圖(圖源:頭甲海潮)
02 弘治《兩淮運司志》記載
掘港場、呂四場在古跡條下記有范公堤,北海其他諸場均無范堤記載。查閱嘉靖《兩淮鹽法志》,從呂四到石港,均為海防新堤,又稱范堤,系新修,實際為崔桐《修筑捍海堤記》所記的海堤。
03 嘉靖《海門縣志》記載
沈公堤在縣治東、北。即沈公堤在北宋海門縣治的東面、北面。
04 萬歷《通州志》記載
沈公堤在縣治東、北。
05 順治《海門縣志》記載
順治《海門縣志》有《海門縣新舊總圖》,沈公堤呈南北偏西向。
順治《海門縣志·海門縣新舊總圖》中的沈公堤
06 康熙《兩淮鹽法志·呂四場》記載
范公堤坍入江南。
康熙《兩淮鹽法志·呂四場》截圖
此范公堤,無疑是沈公堤,位于南北向東海岸?!敖稀辈皇情L江南岸,而是指長江主泓道以南,即江水的南部。沈公堤不是一下整個地坍入,而是從南頭開始逐步坍塌。沈公堤位于縣治東面海岸,北西向,直至大河口。大河以北,為海門北蕩,呂四場遷入后,繼筑海堤,也稱沈公堤。大概就是順治《海門縣志》載圖上的沈公堤。
07 光緒《通州直隸州志》記載
至和中,海門知縣沈起筑堤七十里,自呂四至余西,延接范堤,稱沈公堤。也就是說:堤的走向為東西方向,在北海南岸。
可能1996年、2013年海門志關(guān)于沈公堤的敘述,受光緒《通州直隸州志》影響。
光緒《通州直隸州志》記載來源與分析
南通文史學(xué)家管勁丞研究的發(fā)現(xiàn):“各場海堤非唐宋捍海堰”,“安石謂其堤海七十里以除水患。所謂自呂四至余西者,蓋承崔桐范堤沈續(xù)之說。余西達呂四,不止七十里也?!?/font>
這段話有四層意思:
一是各場海堤非唐宋捍海堰。查閱弘治《兩淮運司志》,掘港場、呂四場在古跡條下記有范公堤,北海其他諸場均無范堤記載。查閱嘉靖《兩淮鹽法志》,從呂四到石港,均為海防新堤,又稱范堤,系新修,實際是崔桐《修筑捍海堤記》所記的這條海堤。
二是沈公堤長七十里。與王安石《海門縣沈興宗興水利記》所記相符合。
三是余西抵達呂四,不止70里。各場范公堤長度,鹽法志有記,余西、余中、余東、呂四四場范公堤長度在百里以上。
四是沈公修堤自呂四至余西者,是崔桐所說。在所有資料中,管勁丞是對“范堤沈續(xù)之說”提出自己見解的第一人,但又指出范堤沈續(xù)是崔桐所說。
崔桐是翰林院編修、歷史學(xué)家,他的學(xué)說幾乎無人懷疑,也不應(yīng)該懷疑。那么崔桐是怎么敘述的呢?我們查閱崔桐文獻。崔桐著有《修筑捍海堤記》,萬歷《通州志》、康熙《通州志》、順治《海門縣志》文獻部分均沒有收錄該文。
崔桐著《修筑捍海堤記》背景:嘉靖十八年颶濤,嚴重威脅余中海門;嘉靖二十三年,得到批準,計劃西遷金沙;嘉靖二十八年,風(fēng)浪又達海門城下,不得不四遷。嘉靖二十九年,知縣劉燭奉命筑堤,年底完工,既防?;?,又阻擋江濤;遂請崔桐而為之記,刻石留存。時74歲高齡的崔桐欣然答應(yīng),撰寫了《修筑捍海堤記》。其文截圖為:
細讀原文發(fā)現(xiàn),光緒《通州直隸州志》可能誤讀“沈公起令海門續(xù)范堤而東抵呂四”句。其標(biāo)點應(yīng)該為:沈公起令海門續(xù)范堤而東,抵呂四。翻譯為現(xiàn)代文:沈起擔(dān)任海門知縣,在東面海邊繼續(xù)筑范公那樣的海堤,抵達呂四;“而”字的作用,是狀語后置。
而光緒《通州直隸州志》誤讀為“沈公起令海門續(xù)范堤,而東抵呂四?!狈g現(xiàn)代文為:沈起擔(dān)任海門知縣,延接范堤(筑堤),向東抵達呂四。如這樣解釋,“而東”二字似乎可不要。
崔桐詩卷書法《崔桐詩卷》(白紙線裝一冊)
為什么會誤讀?可能受嘉靖中期以后舊海門的地形地貌影響。
嘉靖二十九年,知縣劉燭奉命筑堤,就是余西至呂四之間。
嘉靖《海門縣志》記載:“四至,東至料角嘴八十里,西六十里通州地,東二十里屬海門。西至通州界一十里,南至揚子江三里,北至海二十里皆州地。”嘉靖筑堤時,舊海門只有余中到南通10里、呂四場20里地,其余均屬通州。
大概“西至通州界一十里”屬余西場,故有余西筑堤,東南至呂四一說。但這是嘉靖時的堤岸,并不符合北宋情況。
《修筑捍海堤記》記載有“比邑(緊靠縣邑)之場曰呂四、曰余東、曰余中、曰余西、曰金沙。堤之闕宜補,夷宜筑者,共為丈二萬八百(約69公里多)有奇?!辈痪褪撬搜a、宜筑的新堤嗎?何來舊堤?如在沈公堤處修堤,崔桐的《修筑捍海堤記》能不記載嗎?
《修筑捍海堤記》有“范公之后,沈公引之;沈公之后,寥寥數(shù)百禩無聞焉?!币馑际?,范公筑堤后,沈公繼筑,其后數(shù)百年,再沒有聽聞?wù)l筑堤。原來,海防新堤前,呂四到金沙,除個別自筑的除外,從未有過海堤。
崔桐這篇記,首先追述海堤之源:趙宋文正范公,司課西溪,謀筑場捍海,自泰以抵于通;沈公起令海門,續(xù)范堤而東(學(xué)習(xí)范仲淹在東海邊筑堤),(北)抵呂四。由于明代,對四遷縣治,記憶較為清楚,沒有疑議。到乾隆及以后,海門舊縣不復(fù)存在,以金沙四遷海門的地形地貌來研讀《修筑捍海堤記》,難免有誤。
光緒《通州直隸州志》的誤讀來源于乾隆《通州直隸州志》,乾隆《通州直隸州志》的編纂者是高郵人夏之蓉。夏之蓉是著名學(xué)者,但不是當(dāng)?shù)厝耍瑢τ谶@么復(fù)雜的情況不夠熟悉,誤讀情有可原。北宋時尚沒有余西、呂四場名,北海諸鹽場、包括呂四場均不在今處。
宋及明清海門的基本方位
01 文獻記載宋朝海門方位
宋時海門距離北海遙遠。
一是崔桐《海門縣志》記載:“縣治初與崇明比境”。
二是正德《崇明縣志》有崇明區(qū)域圖,崇明距離江南寶山較近。
三是宋《輿地紀勝》記載,“通州入海當(dāng)由料角及東沙汲域”。南宋料角與明料角非一處,但可證明,海門距離崇明較近,距離北海較遠。此為明正德時崇明區(qū)域圖,宋時可能更近。
四是《太平寰宇記》記載,“距通州隔海二百多里”,“東南至海,州下口、海門縣界六十里”。
五是元豐《九域志》記載距通州二百十五里。
六是崔桐《海門縣志》記載,“北遷禮安鄉(xiāng)”。
七是萬歷《通州志》記載:“海門縣附——三遷鋪在縣東三十里,新橋鋪在東五十里,沈家鋪在縣東七十里,舊縣鋪在縣東九十里?!迸f縣鋪就是一遷縣鋪,萬歷時海門縣在金沙,距州40里,加上縣東90里,即一遷縣距州130里。
據(jù)以上文獻數(shù)據(jù),可畫出宋時海門方位示意圖:宋時海門距離北海遙遠,東海邊岸線當(dāng)在百里上下。
宋朝海門方位示意圖
02 文獻記載明朝四遷海門方位
嘉靖《海門縣志》記載,距離東海九十里,與北海相距四十里,距通州四十里。
03 乾隆時舊海門移民輾轉(zhuǎn)遷到興仁
乾隆時興仁為海門鄉(xiāng),后為靜海鄉(xiāng),稱新地,距北海約20里,與諸鹽場差不多在一條東西線上。其時的東與北,與宋時大相徑庭。由于地球自轉(zhuǎn)的影響與長江規(guī)律性的作用,北海不斷淤淺,長江先北侵后南移,舊海門先沒江后漲海門廳,地形地貌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令人不識“廬山真面貌”。
方位不同了,理解舊志的東與北就不同。宋時海門的東與北,均在西北向的東海邊上;清乾隆時海門的東與北,都在北海邊。按習(xí)慣性思維,可能誤以為北宋時海門的東與北也在北海邊一線。乾隆州志誤讀崔桐的《修筑捍海堤記》不足為怪,后人誤認北宋方位,情理之中。
百味人生在閱讀,洗凈塵埃是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