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江東奔至南臺島,分成兩條支流。北支因為經(jīng)過無諸受冊封閩越王的越王臺和余善釣龍之臺,稱“南臺江”。因為傳說釣的是白龍,就又稱“白龍江”。而南支,相應(yīng)就稱作“烏龍江”。烏龍江北岸,在南臺島的南部,有個村子,就取名“龍江”。
龍江村里有一條浦,談不上江?;蛟S,古時候有江,因水流的沖積,改變地形,成為浦。
龍江村在濱烏龍江的地方,有個自然村,叫“石步”。
為什么叫“石步”呢?有人說,可能過去村里的浦上有石蹬橋,過浦的人,要一步一石蹬走過去。比如,浙江寧波余姚市的三七市鎮(zhèn)石步村就是“石步村、石步村,石頭步臺階”。而廣東東莞市寮步鎮(zhèn)的石步村,則是因為地處河邊,有座石階碼頭,人們步石上下。
龍江的石步,據(jù)說是宋朝年間,有位姓石的官員乘船沿烏龍江而上。剛過峽口,也就是峽兜,看見北岸應(yīng)山自東向西綿延起伏后,巨巖伸入烏龍江中,形成天然的道頭。這里風光旖旎,如人間仙境,似世外桃源。
石某看中這里,就舉家移居于此。當時福州交通以水路為主,而這里背倚應(yīng)山,南臨烏龍江,正是水路交通要道。南來北往的商賈、行旅多乘船由大義、尚干過峽兜經(jīng)這里,再至螺州、白湖亭之間往返。道頭漸漸發(fā)展,由江邊道頭,形成商埠,俗稱“道頭尾”,民間又因石某的姓稱之“石埠”。
可能因為“埠”字難寫,后來就諧音寫為“石步”。至元末石氏破落,王審知十五世孫王浚成深受石府厚愛,招為女婿。明萬歷年間,由石步的王姓第五世族人18戶聚居。那時道頭尾商旅云集,舟船如梭,成為烏龍江水上交通重要樞紐之地。由于是人貨集散地,據(jù)說,福州正宗閩菜“郊店”就分布在這里,到清初才向淘江一帶轉(zhuǎn)移。王氏宗親在此經(jīng)營發(fā)展,故又有“王碼頭”之稱。
石埠,石步,王碼頭,地名變化,記載著社會的變革。
(來源:“福州史志”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