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縣隸屬于湖北省黃岡市,位于湖北省東北部,是鄂豫皖三省邊境的腹地中心,武漢城市圈重要組成部分,第二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qū)。英山縣總面積1449平方公里,是中國茶葉之鄉(xiāng)、溫泉之鄉(xiāng)、絲綢之鄉(xiāng)、藥材之鄉(xiāng)。英山縣的命名也蘊藏著豐富的地域文化內涵,今天就帶著大家一起探秘英山縣地名的由來。
英山縣位于江淮之間,大別山西南麓,湖北省東北,與河南、安徽交界,考古證明,早在大別山還是一座島嶼孤懸于大海之上的新石器時代,英山就有先民在這里漁獵農耕,繁衍生息。
英山縣因境內英山得名。英山得名于遠古時代,明朝之后稱為英山尖。根據(jù)《爾雅》及其注疏和《十三經》編者的解釋,“英”最原始的意義就是今湖北英山縣東北與安徽岳西交界處這座山的名稱。
當時生活在這里的先民創(chuàng)造“英”這個語言元素,專門用來界定這座具有“山形兩重”地貌特征的地理實體,“英”成為人類早期地理標識之一。隨著先民們將活動空間從山上拓展到山下,“英”西南麓的這片土地也被稱為“英”,繼而,“英”又成為活躍在這片土地上的先民們與其他部落相區(qū)別的種族標識。
大禹治水時期,皋陶帶領他的部落造就這里的早期繁榮,大禹將這片土地分封于皋陶后裔。于是,皋陶子孫以“英”為國,以“英”為氏。大禹在將“英”封賞皋陶后裔的同時,還將大別山東北的“六”封給他們,于是“英”與“六”便連成整體,統(tǒng)稱為“英六”。“英”的地域范圍也因此擴大到大別山江淮分水嶺的西南麓浠水、巴水、舉水上游流域。
雖然經歷皋陶時期的繁榮,但在春秋時期就被楚人所滅,其后兩度遭齊徐殺伐?!俺藴缬ⅰ敝?,“英”漸漸淡出歷史,“英”人從此遠離“英”地,淪為楚或齊徐的奴隸,直到秦漢之交,皋陶59世孫英布先后被封為九江王、淮南王,“英”才再度進入歷史的視野。公元前196年,英布被劉邦逼反,屯兵故里,與劉邦抗衡,不久英布兵敗被殺于鄱陽湖,英布部將將英布尸首偷運至今英山尖,安葬于此,并稱此山為“英山”。周朗為英布守墓世居英山,為今英山尖周氏一世祖。英布墓于20世紀70年代被毀,21世紀初重修。
甚至到宋代,幾乎無人知曉中國有座山叫“英山”,以致連南宋四川宣撫使虞允文這樣的抗金名臣都不知道他選定的戰(zhàn)略要地名叫“英山”。1165年,虞允文在組建抗金江淮防線時,考察英山之后,向朝廷提交的奏文中“英山”被寫成“鷹山”。傳說虞允文考察“英”地之時,見英山山勢雄偉,形似雄鷹展翅,便稱之為“鷹山”。從1165到1271年大約110年間,“英山”一直被稱為“鷹山”。
靖康之難,大宋南遷,英山成為南宋北方邊陲。1236年,蒙古鐵騎直抵浠水之陽,屯兵河西石橋鋪,羅田知縣率殘部逃至直河鄉(xiāng),依托虞允文所建“鷹山寨”抵抗元軍,宋元以浠水為界相持二十多年。1259年,羅田縣三吳鄉(xiāng)人段朝立,沿浠水東岸據(jù)險抗元守土8年。1267年,段朝立上書南宋朝廷,提出以其組織抗元的羅田縣三吳鄉(xiāng)、添樓鄉(xiāng)為區(qū)劃范圍,另設專司治理的請求,同時,以“地僻民窮”為由,要求將當時羅田縣臨時縣衙所在地直河鄉(xiāng)(即鷹山之下,今英山縣東河流域)劃入版圖范圍。咸淳六年(1270),南宋收復原羅田縣,宋度宗準許段朝立按所奏區(qū)劃建縣,以羅田縣臨時縣衙所在地“鷹山”為縣名,命段朝立知“鷹山縣”事。
建縣之后,段朝立遍尋三鄉(xiāng)寶地建造縣署,最終選定東西二河交匯處,雞鳴尖南麓。1271年建造縣署,并改縣名“鷹山縣”為“英山縣”,鷹山也隨之更名為英山,從此成為縣山。
從南宋建縣到辛亥革命成功,英山雖屢遭戰(zhàn)亂,行政歸屬時有變遷,但縣名一直沿用。1930年,中共英山縣委組織“三二暴動”成功,1931年8月,中國共產黨在英山建立蘇維埃政府,改英山縣為紅山縣。
1932年11月,紅山縣復稱英山縣,同時英山縣從安徽省劃歸湖北省管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作為新中國的縣級行政區(qū)劃,英山縣歸湖北省黃岡行政專員公署管轄,1995年12月設立黃岡地級市,英山縣歸黃岡市管轄。